河东盐湖,自上古时期便与华夏民族紧密相连股票配资的基础知识,见证了无数朝代更迭、岁月变迁,亦留下了众多历史故事、珍贵碑刻。而历代碑刻中,最负盛名的当属《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碑》。
文物名片
主角: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碑
出生时间:唐贞元十三年(797年)
尺寸:通高273厘米 座长95厘米 座宽22.5厘米
藏宝地:盐湖区博物馆
青石质。螭首龟趺。圭形额竖分三排,篆书 “唐盐池灵庆公神祠颂”九字。碑文二十五行,满行五十一字,楷书。碑文由将仕郎、 太常博士崔敖撰文,大理评事韦纵书并篆刻, 详尽记载了河东盐池的相关史料。笔法圆润刚健,堪称仿颜体的垂青之作。
展开剩余73%这通碑刻立于贞元十三年(公元797年),从规格上看,气势不凡。其通高273厘米,座长95厘米,座宽22.5厘米,采用螭首龟趺的形制,尽显庄重。圭形碑额上,3排篆书“唐盐池灵庆公神祠颂”9个大字,古朴典雅,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。碑文共计25行,每行51字,采用楷书,字径3厘米,笔力雄健,尽显书法大家风范。
碑文作者崔敖是唐代进士,后官授太常博士,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他为碑文赋予了极高的文学价值,行文间尽显唐代文风的大气磅礴。书写篆刻则由韦纵挥毫,他书法造诣极高,在颜真卿所处时代,可谓难得的能传承颜体笔法的佼佼者。可惜他流传于世的碑刻极为稀少,此碑也就显得愈发珍贵。
整个碑文词藻华丽,气势奔放,挥挥洒洒。开篇从地理条件入手,条山孕育而生河东盐池,进而描写了历朝对盐池的重视,汉代实行盐铁专营,唐自安史之乱后,设置盐铁专卖官。河东盐生产采用垦畦浇晒法盐产大幅提高,出现“雪野霜地,积如连山”的壮阔场景。洁白的成盐覆盖盐池如雪野霜地,堆积如山。产量惊人,销量也是令人咂舌。从碑文记载中便能窥得一二,“度土定食,止于中州;济于横汾,爰距陇阪;东下京郑,而抵于宛”,河东盐的销售版图横跨大半个中原地区。各条河道里,运盐船首尾相连,一船连接一船,浩浩荡荡;陆路上,运盐的马车络绎不绝,一辆接一辆,车轮滚滚。每年盐税收入高达二百千万,不仅满足了各地百姓的日常所需,更凭借庞大的贸易量,充盈了国库,为朝廷供塞垣尽敌之赏,还能减去天下大半的租赋。
从碑文中,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当时河东盐贸易的繁荣景象,同时,文中还提及朝廷对解县、安邑两池的管理安排:“以前詹事府司直陆位知解县池,前大理评事韦纵知安邑池”,为后世研究唐代盐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。
《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碑》原立于池神庙内,作为运城盐池历史的见证者,它是现存时代最早的盐池碑刻。碑文详细记录了河东盐池及盐田的发展脉络,为研究古代盐业发展提供了详实资料,甚至能纠正史书谬误,补充正史缺漏,可见史料价值之高。
值得一提的是碑名中的“灵庆公”,其来头不小,是运城盐池独有的池神。唐代宗大历十二年赐盐池名“宝应灵庆”,建祠纳入国家祭祀。此后,池神封号历经多朝更迭,宋朝徽宗封“资宝公”“惠康公”,大观二年晋爵为王;元代赐号加封;明初正名“盐池之神”;清雍正五年钦定“昭惠裕阜盐池之神”,规定三、六、九月祭祀。
《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碑》既是河东古文明的重要实物见证,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,蕴含着难以估量的文物价值。它以文字为载体,不仅记录了河东盐池的往昔,还歌颂了唐代王朝整修盐池、赐名祭神的宏大场景,从侧面展现和见证了运城文化的辉煌,以及孕育出的文明硕果。
长按保存上方二维码
随时随地获取盐湖文物信息
来源丨盐湖区文物保护中心
编辑丨郭晓晶 郭东旭 责编丨李鑫
审核丨范亚宁 监制丨卫江鹏 张文芳股票配资的基础知识
发布于:山西省